【参考消息】美学者:中国有能力领导全球贸易 但不是现在

发布者:陈涛发布时间:2016-12-08浏览次数:18

核心提示:“如果美国不能,或是不愿担任领导角色,下一个领导者自然应该是中国,但是很明显,他们目前还没有准备好担任这样的角色。”
参考消息网12月8日报道 美媒称,美国一名著名经济学者说,即便是美国不再领导全球贸易,中国目前也还不能担负起领导全球贸易的重任。他担心,这样一来,世界有可能会陷入领导缺失的真空,就像上世纪30年代的状况,世界贸易和金融遭受重创,各国经济陷入更深的衰退之中。
据美国之音电台网站12月7日报道,弗雷德·伯格斯滕是美国总统贸易政策和谈判顾问委员会的成员、美国财政部前助理部长。他12月5日在华盛顿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AEI)说,他担心世界会陷入与上世纪30年代类似的全球贸易领导者角色缺失的真空中。
他说:“如果美国不能,或是不愿担任领导角色,下一个领导者自然应该是中国,但是很明显,他们目前还没有准备好担任这样的角色。这样的一个结果,就是世界可能会陷入一个真空。”
他解释说,上世纪30年代,世界贸易领导者英国因为战争和经济衰退无法继续担任引领全球贸易的职责,而它的继任者美国还没有准备好接任,非但如此,美国当时还实施高额关税和货币贬值,结果导致世界陷入了更大的衰退中,因为没有人能够提供开放的市场、全球货币以及资本的自由流通等公共物资,而这些是全球贸易和金融能够成功运转的必要条件。
他说:“人民币取代美元的时机还太不成熟,虽然中国有意在向那个方向发展,但是现在还为时过早。中国目前也有自己的经济问题。就目前来看,中国还不能够填补这一空缺。”
他说,他担心世界会进入一个“零极时代”。
不过,伯格斯滕并没有完全失望。他认为,美国可能不会退出全球贸易领导的地位。他觉得美国国会可能会扭转这样的一个局面。他说,美国国会两个重要的委员会(众议院筹款委员会和参议院金融委员会)的主席已经提出要暂缓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这显示,如果政府要从传统的贸易模式中回撤,国会站出来纠正政府的偏离。

  

上海自贸区的航拍照片。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延伸阅读】港媒称中国密切关注欧洲政局:贸易和投资面临风险
参考消息网12月7日报道 港媒称,观察人士表示,中国正焦急地关注欧洲政局发展,担心一个虚弱、分裂的欧盟可能会严重损害中国的贸易和投资战略。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2月6日报道,欧盟受到的最新打击是5日意大利总理马泰奥·伦齐的辞职。意大利人在4日的公投中否决了伦齐的宪法改革提议,随后,这位拥有欧洲视野的政治家下台。
伦齐下台是在英国投票决定脱离欧盟之后,分析人士称,这可能在明年法国和德国的关键选举前令反欧盟和反建制政党获得新的政治势头。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问题专家赵俊杰说,这次意大利公投不会直接或即刻对中国带来影响,但暴露了一个巨大的政治风险。
赵俊杰说:“如果极右派政治势力在意大利掌权,意大利可能会离开欧元区,或举行脱离欧盟的公投。”
他说:“这会带来大量不确定性,对欧洲的未来造成负面影响……中欧关系的前景将不容乐观。”
报道称,欧洲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中国在今年前十个月对包括英国的欧盟出口2780亿美元,同期由欧盟进口1700亿美元。
根据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的一份报告,中国在欧洲的投资也越来越多,去年在欧盟投资230亿美元,高于2014年的180亿美元。
该报告称,意大利是这些资金的头号目的地,去年吸引投资78亿美元。
报道称,此外,中国将伦敦视为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中的一个关键离岸人民币市场。中国还需要一个强大、稳定的欧洲来实现它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对于一个“多极”世界(而非由美国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的憧憬。
然而,观察人士称,随着右翼政党在芬兰、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挪威和瑞士获得重要地位,欧洲一体化的浪潮可能会转向。
外交部智库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的崔洪建说,中国在政治上能帮欧洲做的不多,但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和投资协议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政治风险。
崔洪建说:“对中国来说,欧洲是一个关键的长期投资目的地……但因为这些政治不确定性,欧洲对很多中国投资者来说不再安全。”
尽管如此,观察人士称,欧元区或欧盟彻底解体的可能性仍然非常低。在奥地利,极右派总统候选人诺贝特·霍费尔落败,他曾说,如果欧盟采取推动一体化的进一步举措,他将号召就是否留在欧盟举行一次公投。
报道称,欧洲国家很可能仍渴望与中国合作。
匈牙利外交与对外经济部长彼得·西亚尔托表示:“为了让欧盟强大,我们必须与那些正在繁荣发展的国家建立战略合作,比如中国。”
这位匈牙利外长说:“我们的目标是,在中国人想到经济和欧洲时,他们应该首先想到匈牙利,因为我们明白有很多中国企业正在寻找欧洲足迹,以提高它们在欧洲的市场份额。”(编译/李莎)

  【延伸阅读】外媒称中国不会取代美国成全球贸易中心
参考消息网12月4日报道 美媒称,随着唐纳德·特朗普宣布他将很快让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人们愈发认为中国将取代闭关自守的华盛顿成为全球贸易领导者和担保人。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1月24日发表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迈克尔·佩蒂斯的文章称,但是,考虑到中国的经济需求,它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贸易中心几乎是不可能的。就连中国的官方媒体《人民日报》也指出,中国“取代美国领导世界”是多么的不可能。
文章称,这是由于,中国必须接受数字巨大且不断增加的贸易顺差,以便在不断增长的债务和不断上升的失业率之间找到彻底平衡。经历多年的深度失衡和信贷增长加速后,中国今年实现了6.7%的GDP增长目标(这一数字是稳定就业所必需的),它采取的唯一方式是让债务以超过40%GDP的令人恐惧的速度增长。
文章称,债务限制是中国艰难转型的一个主要制约。该国因此必须依赖贸易顺差来获得至关重要的喘息空间,1个百分点的顺差可以替代约10个百分点的债务。
为了搞清顺差对中国的领导角色有何种影响,考虑一下美国最终是如何逐渐主宰全球贸易的。
这是分两个时期实现的。第一个时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持续了约50年。两场极具破坏性的世界大战让世界上所有主要经济体都极度缺乏资金——只有美国除外,当时它开始成为世界最大顺差国,其主要输出品是储蓄。这不可避免地令美国置身于新兴经济秩序的核心。
到20世纪70年代,情况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其他发达国家重建了各自的经济,全球储蓄十分充足,其他形式的需求决定了大多数经济体的增长率高低。这些国家希望的不是获得稀缺资本,而是出口资本,也就是说,通过增加可交易货物的出口来扩大需求,同时约束进口。
文章称,伴随着灵活的金融制度以及在上世纪70年代逐步取消所有资本限制,美国很快适应了新情况,并开始积累起巨大的贸易逆差。这些逆差是以失业与消费贷款形式存在的,美国愿意以此为代价来获得政治优势。这是中国为何不能取代美国担当全球贸易领导者的关键原因。
在其主宰成员(比如美国)持续维持巨额贸易逆差的贸易体系中,参与者会因净出口量较高而实现更快增长,而在主宰成员(比如中国)必须保持巨大贸易顺差的贸易体系中,参与者必须吸纳净进口量,从而必须接受较低的增长率。只有亟需资本的欠发达经济体才会愿意加入后一种贸易体系。
30年来,美国人一直甘愿维持贸易逆差。但是近年来,随着美国占全球GDP份额降低、收入差距扩大以及冷战终结,这一成本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以负担,特别是在增长缓慢的年月,因为每到那时,各国会用重商主义政策取代停滞不前的增长率。
文章称,尽管中国在这方面通常受到单独点名批评,但其他国家表现得更加不负责任。比如,德国的顺差主要建立在低工资增长和廉价货币的基础上,该国的顺差水平是历史上最高的。
贸易受到反对——特别是受到那些最易受到失业和消费贷款影响的美国人的反对——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与其他国家以中国所需的顺差为中心而进行重新组织相比,更大的可能性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贸易将变得更加不稳定并且将引发更大的争议。这事实上比1914年以前的40年以及1945年以后的60年的反常的稳定状况更接近历史常态。
文章称,美国退出贸易体系显然将给全球前景带来破坏。许多经济学家都表示这同样将有损于美国自身的前途。但是,他们几乎肯定错了。历史表明,干预通常会让持续维持巨额贸易逆差的多样化经济体受益,特别是在这些贸易逆差至少部分是由海外贸易扭曲造成的情况下。
但是,世界不一定要面对这种取舍。华盛顿仍然可以一面扭转美国的逆差,一面继续享受稳定全球贸易的好处,如果说它召集一次由主要贸易国参与的会议(就像它1944年在布雷顿森林所做的那样)、以便设计出一种新体制的话。这一新体制将更难于进行操纵,并且将以持续的方式分配成本。(编译/冯雪)

  

Copyright©2024 新葡萄3522登录网页版-首页 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上海嘉定区胜辛北路1661号 邮政编码:201815 沪ICP备 10034587号-3 网站:www.hzcyfc.com

Baidu
sogou